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看感

※发布时间:2022-4-28 12:52:49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在刷抖音的时候,经常看到有推荐给孩子看的几个必看纪录片,《地球脉动》《小类星球》《请多指教》《跟着书本去旅行》《奇迹》《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唱诗班》《美丽中国》《河西走廊》《此画怎讲》《故宫100》《航拍中国》《跟着书本去旅行》,我每次都默默的先收藏。看着如此多的纪录片,想着还是自己先了解是什么大概内容,再带着孩子看吧。

  在众多纪录片中,对《河西走廊》特别好奇,这个常出现在我初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名称,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终于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整个《河西走廊》的纪录片,深感震撼,原来这里是丝绸之的必经要道,原来这里蕴含着如此重要的文化、历史地位。我知道为什么央视极为推荐孩子们看这部《河西走廊》纪录片了,它以历史为主线,讲述了从汉朝到现在新中国的发展故事。我们可以从河西走廊看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每一件事和每一件事之间都能看到相互之间的关联。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的演绎,深度的度地图地貌的展现,感觉以前课本上的知识瞬间串起来,没有那么零散。

  历史书有说汉武帝派张骞西域,对汉朝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集,才知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在于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去寻求军事同盟大月氏,能够一同抵抗匈奴。

  张骞从长安出发,在经过匈奴的上,大部分随从被杀,张骞则被俘虏。张骞被困匈奴的十年间,仍不忘汉武帝的嘱托,心心念念想要逃回汉朝。终于在匈奴内乱后,乘机逃回汉朝,并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物产、风俗、山川地貌等情况。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录了张骞出使西域,并成为后人了解西域的宝贵资料。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迅速向四周。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霍去病原来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

  18岁首次出场,就以800战骑,力克匈奴,一战成名;再次出征,便是率领10000铁骑,杀敌40000,虏获匈奴浑邪部落的祭天小金人,打通河西走廊,直接改变了整个汉匈对战的态势;22岁,“封狼居胥,登临瀚海”,斩杀虏获敌军主力70443人,彻底将匈奴打残;直接封神!可惜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汉武帝用国礼厚葬霍去病,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霍去病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作出重大贡献,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通过河西走廊,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带到世界,而的、珍宝,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的道,涌进汉帝国的都城长安。蜚声世界的丝绸之,在这里开始启程。

  悬泉置是河西要道上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河西走廊地区被汉武帝纳入版图,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和联系,设置了驿站。悬泉置作为朝廷设在河西走廊的驿站,曾接待过解忧公主、诸多西域使团,是丝绸之上迄今唯一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

  长漫漫,每当西域使团人困马乏,前方就有他们期待已久的停泊之处,吃喝住,所有需求一应俱全,无需抵达京师长安,大汉的天威和国力就已深入西域。可以说,驿站的设置和设备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悬泉置的建立预示着丝绸之的贸易通道正式开通,从中原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便进入广阔的西部地带。这条通道,不仅仅对于稳定与经营西域是至关重要的,更关乎中原帝国的存亡。明末清初地缘学者顾祖禹曾说:“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魏晋时期,中原,河西走廊者注重文化教育,大批儒学大家来到河西走廊,使得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

  这段视频中讲述了河者中极具代表性的郭荷、郭瑀、刘三代师徒在那个天下分崩、风云变幻的年代,面对者各种目的、各种手段征召的选择与。在那样的,以“平天下”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学者终不可能得以实现抱负,但他们始终坚守学者的灵魂与儒学传承的。他们开办规模浩大的私学、教育与著述并重,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在魏晋南北朝崩溃与混乱的下,移民百姓和官宦世家几乎都陷入迷惘之中。就在此时,那些不辞辛劳、心怀大志的佛们沿着天然通道——河西走廊小心翼翼地进入中原。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他们用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佛法,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河西走廊成为西域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它们停留在这条宽大的通道上。它们渐渐适应着当地的。它们汲取着新的艺术元素,小心谨慎地尝试着最早的造像形态,渐渐地,一种有着河西走廊风格的凉州特色石窟诞生了。令人感慨的是,文化的人们,没有这个来自异域的教。相反,他们以兼收并蓄的开阔心胸与气度,在河西走廊培育了深厚温和的文化土壤,令生活在这条通道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更加宽容。

  敦煌的莫高窟和瓜州的榆林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张掖肃南文殊山千佛洞内的北凉壁画运用西域凹凸边晕染法将四壁绘满千佛,万佛洞内的西夏壁画用宏大的气势描绘了世界的神奇景象。张掖的大始建于西夏时期,寺内着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肃南的金塔寺东西二窟保存有十六国北凉以来的彩塑260余身,悬空于壁问的立体,将圆雕和浮雕完美结合,时间上比敦煌还早了300牛。因为这些石窟的存在,河西走廊也被人们称为“石窟走廊”。这些不朽的岩石却赋予了佛像们一种接近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依然能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河西割据,丝绸之阻塞不通。隋炀帝继位后,为打通河西走廊,特派裴矩疏通中原与西域的外贸。裴矩经过仔细打探调查,将西域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进行整理手掌痣的位置与命运汇总,写成了记述西域44国概况的《西域图记》,呈献给隋炀帝。经过详细了解西域情况,隋炀帝下定决心消灭吐谷浑,确保丝绸之,将西域纳入隋朝范围中。

  在公元609年的3月,隋炀帝率领着文武官员、嫔妃以及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从长安出发了,西征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世界的丝绸之再度畅通。隋炀帝不仅将成为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而且邀请的首领在中国的领土上举行,也是自古以来的第一次。

  隋炀帝此次的西行,可以说又一次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有一次向中原敞开了。隋炀帝此次西巡的时间将近10个月,也是隋朝西部战略的顶峰,也是贸易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隋炀帝的此次西巡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基础。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蒙古人的原是是萨满教,成吉思汗在远征过程中接受各种教,但萨满教一直居于首要。有研究者认为,蒙古人之所以接受各种教,主要是为战争占卜、祈福,从不遵守要求。当藏传佛教出现后,蒙古人开始认真思考他们的。

  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是佛教史上第一位被誉为班智达者,由于精通五明、智慧无比,因此被称为雪域三大文殊之一。大约在公元1244年,萨班已经六十三岁,带着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两个侄子,从萨迦寺动身前往凉州,经过两年跋涉,终于在1246年8月抵达凉州。萨班的凉州之行,不仅举行了成功的会谈,更带来一个巨大的契机,让佛教文化开始深刻影响蒙古人的世界。随着元朝建立,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与文化格局。

  左棠“抬棺出征”这集,也许是我选择看《河西走廊》的最最最主要原因,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都泪流雨下。若没有左棠当年力主出兵收复新疆,可能现在的新疆已经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了。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清朝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在李鸿章的眼里,新疆是个不毛之地,不能为朝廷贡献税收,每年还得拿出大笔的银子养着,要不要都行,最好不要,不要,对大清国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左棠,说:“一旦新疆不稳,则势必影响蒙古,蒙古不稳,陕,甘、山则门户大开,大清将永无宁日,不可不未雨绸缪。”“另外,天山南北两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盘。”

  左棠为了表达自己一定要收复新疆的决心,给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征。就是为了让看到,自己抱着为国必死的决心,一定要收复新疆的气概。这不但激励了自己的士兵,而且还打消了对左棠用兵的疑虑。就在两年之内,左棠一举击败了阿古柏,粉碎了英国和俄罗斯的野心,收复了新疆。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到“一带一”,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将千年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把古人、的“一带一”和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对于12岁以下孩子来说,可能部分内容需要时间进一步消化。对于12岁以上孩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知识宝库。感谢中国和委宣传部所有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为后人留下如此新颖、重要、不为所有人了解的真实《河西走廊》历史。